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市场分析

高出美日10倍以上:中国煤炭物流问题颇显

2014-06-09 11:50:59中国钢铁现货网阅读量:2769 我要评论


导读:在中国,煤炭业发展势头迅猛。煤炭物流业也随之发展迅速。日前调查显示,中国煤炭物流成本高于美日10倍以上。这不仅让人倒吸一口气,中国煤炭物流领域显然存在很多问题。

  导读:在中国,煤炭业发展势头迅猛。煤炭物流业也随之发展迅速。日前调查显示,中国煤炭物流成本高于美日10倍以上。这不仅让人倒吸一口气,中国煤炭物流领域显然存在很多问题。
  

  在煤炭行业,煤炭物流费用占成本的50%以上,物流成本影响着工业企业的效益。据统计,中国1000公里的煤炭物流成本,是美国的10倍至15倍,日本的15倍至20倍。
  
  目前,我国“西煤东送、北煤南运”及“长距离、多周转”的煤炭物流格局难以改变,要想控制煤炭物流成本,运输是关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物流成本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运输成本依然是控制物流成本的重要环节,占全部物流成本一半以上;管理成本和利息成本合计所占比重超过20%,比上年小幅提高;仓储成本,保险成本,配送、流通加工、包装成本所占比重均较上年略有提高。
  
  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内煤炭物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整个煤炭物流领域依旧存在问题。
  
  一是滞后的动力。由于国内主要铁路煤运能力不足,煤炭运输效率低,导致公路煤炭运输量持续增加。同时,煤炭储配基地建设滞后,致使主要港口吞吐能力不足,集疏运系统不匹配,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公路和水路运输基础设施设备不配套,公路煤炭运输和港口中转效率不高。
  
  二是煤炭物流各自为政。目前,国内煤炭物流服务存在“小、散、弱”的问题,大多从事运输、仓储、装卸等单一业务,综合服务能力弱。同时,部分物流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理念,供应链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设施利用率低。
  
  三是沉重的物流税费。煤炭物流各环节税率不统一,不合理收费多,税费重复征收。
  
  未来发展趋势
  
  一是物流成本仍将上涨。
  
  未来煤炭产量仍有增长空间,加上煤炭开采呈现逐渐西移的局面,煤炭的分布及运输距离的变化,无疑将增加物流运输的成本。此外,通常铁路运输成本和港口装卸成本相对固定,水路和公路运输成本因市场化程度较高而随行就市。
  
  另外,受资源紧张、资金约束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加大,煤炭单位物流成本上升不可避免。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三西”地区煤炭外运总量将达到15亿吨,据此推算到2015年,“三西”地区煤炭物流总成本将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8.4%。
  
  二是输煤变输电。
  
  在煤炭重要产地建立煤炭加工基地,对煤炭进行加工,加工成相关煤炭产品后再进行运输。可以在煤炭重要产地建立发电站,将煤炭变成电以后通过电网输送到全国各地。
  
  三是铁路市场化加强。
  
  根据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2015年,全国煤炭铁路运输需求26亿吨。考虑到铁路、港口,生产、消费等环节不均衡性,需要铁路年运力28亿吨至30亿吨。铁路规划煤炭年运力30亿吨,可基本满足煤炭运输需要。
  
  测,随着未来铁路运力的释放,其市场化改革更加明显。根据国家*的相关通知,此次准池铁路的市场化运作,是基于包神铁路货运价格的进一步开放。继准池铁路之后,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的铁路项目也有可能逐步获得自主定价权。
  
  四是新的贸易生态圈形成。
  
  如今在互联网环境下,出现了贸易模式的颠覆性创新。这种颠覆性创新就在于去中间环节,互联网就是去中间环节,去掉中间环节就缩短了时间、减小了环境的压力。
  
  五是强化物流信息化。
  
  未来国家将扶持企业推广应用*物流技术,加快煤炭物流信息化建设,完善煤炭物流标准体系,促进煤炭物流产业升级。*煤炭物流技术装备,在主要煤运通道推广应用重载*车辆及相关配套技术装备,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减少煤炭物流各环节能耗和环境污染。
  
  六是煤炭大物流。
  
  按照《煤炭物流发展规划》,将加快铁路、水运通道及集疏运系统建设,完善铁路直达和铁水联运物流通道网络,增强煤炭运输能力,减少煤炭公路长距离调运。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