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编辑视点

安徽合力顺利完成CNAS实验室认可评审

2014-04-02 11:58:00中国物流设备网阅读量:2543 我要评论


导读:安徽合力连续8年被评为省级技术中心,G系列3吨环保型内燃叉车荣获国家自主创新产品,G系列1-3.5吨内燃叉车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4.5吨交流蓄电池叉车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5吨集装箱正面吊运机等7个系列产品荣获安徽省创新产品。小编获悉,3月28日至3月30日,安徽合力试验检测中心经过CANS派出的三位外审专家现场审核,顺利完成了CNAS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工作。

  中国物流设备网导读:安徽合力连续8年被评为省级技术中心,G系列3吨环保型内燃叉车荣获国家自主创新产品,G系列1-3.5吨内燃叉车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4.5吨交流蓄电池叉车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5吨集装箱正面吊运机等7个系列产品荣获安徽省创新产品。小编获悉,3月28日至3月30日,安徽合力试验检测中心经过CANS派出的三位外审专家现场审核,顺利完成了CNAS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工作。

  经专家现场评定:实验室的检测活动处于受控状态,管理体系运行正常,管理过程和技术性支持过程的控制有效。安徽合力叉车总工程师、公司试验检测中心主任马庆丰以及试验检测中心全体员工全程参与了此次现场评审工作。

  在评审组组长首先宣读了CNAS实验室认可的相关准则以及此次现场审核的流程、目的和注意事项后,马庆丰代表公司欢迎三位专家莅临公司指导认可评审工作,简要介绍了中心的组织架构,试验能力以及运行情况。之后检测中心质量负责人代表中心做了详细的工作汇报。

  在为期三天的现场审核过程中,评审专家严格按照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及其相关领域应用说明的要求,通过现场提问、现场试验观察、核对仪器设备配置、查阅实验室参加能力验证情况、查阅记录和检测报告等方式,对中心的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及申请检测项目和能力范围进行了核查。确认了中心申报的平衡重式叉车性能试验、金属和金属制品力学性能、橡胶和橡胶制品硬度、货叉型式试验、驱动桥壳型式试验、电气零部件环境试验、变速箱性能试验共计4大领域7类34项的试验检测能力。

  在完成现场审核工作后,马庆丰总工程师对评审专家及检测中心全体员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马庆丰总工程师要求检测中心要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深入开展工作,落实纠正措施,不断改进,使中心检测及管理水平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安徽合力叉车数十年坚持自主创新,取得了累累硕果:承担科研项目713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4项,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和省重大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共3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个项目先后入选省115项目团队,“HELI”、“合力”品牌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商标注册。

  自主创新绝不是闭门造车、一切从零开始的“原始创新”。合力叉车坚持开放式思维,始终以掌握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参与交流和标准的制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走出了“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自主创新之路。

  近年来,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过6.85亿元,平均研发投入占公司销售收入的4.17%,先后承担了“基于PDM的4C集成技术产品研发系统”和“重装车辆研发与产业化”平台两个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项目,构建了由前端公共技术及基础技术平台、产品及产业研发平台、后向支持服务平台组成的矩阵产品研发体系,其技术研发能力代表了国内同行业的高水平。

  此外,安徽叉车集团提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先后建成20多条具有*水平的柔性加工生产线,实现了叉车生产关键零部件数控化;建成8条水平的前处理、涂装、叉车总装线,使叉车制造从下料、焊接、金切、装配、整机检测等关键工序的工艺装备达到*水平。

  同时,公司依据“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分别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了深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特别是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建设省工业车辆重点实验室,开展振动、噪音、排放、传动技术、节能技术等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3年,安徽叉车集团新产品立项数为45项,其中重大项目11项,新产品产值率达53.75%。申请161项,其中发明36项,获得授权104项,其中发明8项。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