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法规标准

四项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标准发布,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2025-07-11 15:58:59仪表网阅读量:17519 我要评论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生态环境部现批准《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开放源扬尘采样技术规范》等4项标准为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并予发布。四项标准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开放源扬尘采样技术规范》(HJ 1411-2025)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中开放源扬尘采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属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系列标准之一,规定了开放源扬尘(土壤扬尘、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堆场扬尘、混合扬尘)采样的技术内容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中开放源扬尘的采样。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南开大学、西安市环境监测站、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福建省福州环境监测中心站。本标准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颗粒物滤膜自动称量技术规范》(HJ 1412-2025)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中颗粒物滤膜自动称量过程,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属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系列标准之一,规定了采用自动称量系统进行滤膜称量的基本要求、操作规范、校准核查、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中滤膜的自动称量,其他工作中的滤膜自动称量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离子色谱法测定颗粒物中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HJ 1413-2025)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中颗粒物中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属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系列标准之一,规定了测定颗粒物中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的离子色谱法。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中颗粒物中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的测定。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本标准验证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颗粒物中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HJ 1414-2025)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中颗粒物中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属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系列标准之一,规定了测定颗粒物中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的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法。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中颗粒物中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的测定。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本标准验证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国检测试控股集团北京京诚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华测检测认证集团北京有限公司。本标准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