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加速步入3.0!我国智慧停车市场广阔风头正劲

2022-08-26 09:15:19智慧城市网整理阅读量:2166 我要评论


导读:纵观我国智慧停车发展历程,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当前,无论是增建停车场还是打造立体车库,都是试图提升增量车位来解决,而增量车位的投入时间周期与人力、无力成本、改造成本都非常大,短时间内很难通过增量打造来提升停车效率。在现有的停车资源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停车难的困境就变得非常有必要。智慧停车无疑是一条通过智能化技术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好思路。
 
  政策加码,加速步入3.0阶段
 
  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国家相继出台支持智慧停车发展的政策和激励措施。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智能技术深度推广应用,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推动智慧停车发展。受益于政策激励和跨界布局,智慧停车产业迎来了发展新方向,各地停车设施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升级后的停车场拥有更强大的管控力,并有效缓解了停车压力。
 
  纵观我国智慧停车发展历程,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2012年开始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半智能化阶段(智慧停车1.0),到2014年至2018年的平台联网、将部分业务转移到网络平台的阶段(智慧停车2.0),再到目前的无人化智能管理阶段(智慧停车3.0)。国家对智慧停车行业的支持政策也经历了从“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到“加快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的变化。
 
  发展受限,有待进一步完善
 
  发展至今,国内智慧停车场已基本实现无人化智能管理,但是目前完全智能化的智慧停车场铺建程度低,技术水平及商业模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停车信息资源分散难以整合、停车位缺口大、车位利用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智慧停车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一方面,各种类型的停车资源各自为政,难以整合。在国内停车市场这个传统职业中,员工的身份很复杂。既有经营公共资源的官方参与,也有来路多样的商业运营,还有垄断一地的个人所有者。而停车场又应用于不同的场景,有医院、办公楼、体育场、商场等等,由于不同应用场景的所有权不尽相同,在资源、利益协调时较为复杂。
 
  另一方面,智慧停车应用种类众多,但信息不共享。由于我国智慧停车行业从2014年开始才迈入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期,但相对其他行业的发展时间来讲,确实较晚。且行业参与者众多、参差不齐,造成各类系统覆盖的停车场范围不尽相同;加上现在各大停车APP 的资源并不共享,给使用者造成了使用上的一些困扰。
 
  市场广阔,吸引众多玩家涌入
 
  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推进,智慧停车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停车问题的重要举措。在资本和政策双重作用下,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初步预计,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在未来五年将保持20%以上的复合平均增速,到2025年行业产值有望接近400亿元人民币。
 
  从整个智慧停车产业链来说,国内智慧停车已经过了粗放发展期,目前主要有三类厂商在发力,试图让车端与场端的技术与数据实现融合、互通,都在通过开发APP提供车位搜索、停车指引、车位共享等服务。
 
  1)以智能停车设备商、智慧停车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主,代表玩家有捷顺科技、ETCP、五洋停车等停车巨头。这类厂商主要是面向停车场提供提供智慧停车系统以及面向C端用户的智慧停车APP产品。通过蓝牙物联网技术与停车场合作,对停车场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车位的忙闲智能管理和停车费结算。
 
  2)以互联网科技公司为代表,这些企业都在做车场协同,主要为合作伙伴提供场库级和车位级等技术解决方案。比如百度、腾讯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们通过聚合零散车、场资源,打造基于算法与大数据的智能停车中台。
 
  3)车企,主要借助APA挂挡泊车,RPA遥控泊车,从车的角度解决泊车技术难题。比如目前,已有吉利、上汽、本田、通用、沃尔沃、等传统车企借助APA挂挡泊车,RPA遥控泊车,以解决车端的泊车技术难题。
 
  结语:智慧停车的出现,是在物联网迅猛发展下破解停车难的重要举措,在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直逼4亿大关的当下,是极为有益的探索。用智慧的方式对停车位资源进行统一管控和调度,有助于实现停车位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整座城市的交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数字化治理的发展进程。
 
  原标题:加速步入3.0!我国智慧停车市场广阔风头正劲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