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科技前沿

数字经济不断壮大,各行各业掀“上云”热潮

2022-07-27 16:58:22智慧城市网整理阅读量:4173 我要评论


导读:“企业上云”是指企业通过高速互联网络,将企业的基础系统、业务、平台部署到云端,利用网络便捷地获取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服务。

  数字经济时代,降本增效、精细化运营、混合办公等诸多挑战,正驱动企业加速进入到数字化转型“深水区”,“上云”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踏上“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
 
  “企业上云”是指企业通过高速互联网络,将企业的基础系统、业务、平台部署到云端,利用网络便捷地获取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服务。通过上云和拥抱云原生技术,企业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降本增效,还能依托云上丰富的技术组件和平台,更有效地实现技术创新。
 
  发展十余年,“云”已从当初的理论概念演变为现在行业在数字时代发展的刚需,与其他技术相比,云计算在行业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有增无减。当前,“企业上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各地政府纷纷发布上云政策,各行各业也掀起了“上云”热潮。
 
  制造业
 
  数字经济指引着未来产业发展和创新力竞争的新方向,如何迈向这片“新蓝海”,是制造业面对的时代命题和历史机遇。在产业升级的大潮中,“把工厂被搬到云上”,探索数字化协同生态的“云上企业”,无疑走在了前列。
 
  从“企业上云”到“云上企业”,云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中的作用已发生根本变化。制造业“云上企业”是指在数字基础设施部署前提下,全面提升核心业务系统数字化水平,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打造内外部、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字化协同生态,从而提升竞争力、发展效益、发展质量的制造业企业。
 
  金融业
 
  作为数字化一直走在最前列的金融行业,正在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使命: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推动行业内效率提升以及业务创新,实现行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数字化的深入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更多产业升级。
 
  从全球趋势来看,推动应用系统“上云”已成为许多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在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的引导下,银行业将数字化转型与自身发展战略相融合,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教育业
 
  “双减”时代的来临,令众多教培从业者措手不及。校内教育的地位愈加凸显,不少企业加码布局教育信息化。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正在国内落地生根,赋能教育行业平稳而快速地向信息化发展。
 
  防疫常态化背景下,在线教学的开展,促使师生尝试并适应了云端教学的体验,教学、授课、练习、作业批改、家校互动,一切都在云端进行。2022年4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启动,将持续推进建设并充分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缩小数字鸿沟,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升。
 
  交通业
 
  车企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主要有研发设计的敏捷化和协同化、服务转型的综合化以及业务创新的数字化。云平台是车企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与基础平台,车企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除了完善自有的信息技术架构外,相关的业务也必须要上云。
 
  目前主流的云服务平台部署方式有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由于混合云可兼顾公有云的开放性和私有云的安全性,中国车企上云以采用公有云+私有云的混合云平台服务为主,这也将会是未来车企上云的主要方式。
 
  医疗业
 
  在需求较大的医疗卫生领域,由传统向云端化转型成为了传统医院和各大卫生医疗机构的重要路径。随着信息安全性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医疗上云条件已经日趋成熟,许多医疗机构也由之前的观望转向积极拥抱,开启了云上智慧医疗。尤其是对于二级及基层医疗机构,他们的信息系统覆盖水平降低,面临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近日,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与汕头移动举行“共建医疗上云新应用、探索便民服务新模式”合作签约仪式,此次合作打破了信息壁垒,通过安全、高效、准确的数据传输平台,将检查检验报告推送到个人云中,保证数据验证安全、加密存储、及时触达,促进医疗机构协同发展,为百姓提供更优质、便捷、安全、高效医疗健康服务。
 
  结语:在当下和未来,云始终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增长的关键底座。企业上云已经成为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驱动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业务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原标题:数字经济不断壮大,各行各业掀“上云”热潮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