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碳中和” 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绝不会缺席
2021-10-18 09:27:46环保在线整理阅读量:582 我要评论
【物流设备网 国内新闻】2021年10月14日,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
我国再次重申坚持开放联动,推进互联互通;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公平普惠;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低碳;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等5项原则。
“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双碳”背景下,被激活的不止是新时代能源体系,还有新时代发展结构,新时代科技创新思维,新时代产业转型脉搏,新时代交通运输系统等等的“一张网”。
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的构建对我国来说也由来已久,2013年交通运输部就发布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基本建成行业能源消耗监测考核体系;基本达到战略规划中确定的各种运输方式能源单耗和碳排放强度指标;基本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主要指标。
为此,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循环低碳要求,加快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应用,加快集约高效交通运输组织体系建设,加快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发展,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建设等5大重点任务。
截至“十三五”,我国在众多层面落实了多项措施,众所周知的就包括“公转铁”的推进。
“十三五”时期,铁路货运量同比增运2.27亿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00万吨。“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足见铁路货运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运输中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优势。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我国为了展示可持续交通发展成就,分享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公开了《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至今,我国致力于解决交通运输“好不好”的问题,建成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正在向交通强国迈进。
绿色交通发展的成效有目共睹,相较2015年,2020年我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7.5%。
建设了一批绿色铁路、公路、港口、航道、邮政示范项目以及民航节能减排项目,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不断增加;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及民航吨公里油耗持续下降。
长江经济带建成岸电泊位4700多个,2020年累计减排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约720吨,二氧化碳3.5万吨。
另外,我国在促进交通运输资源节约集约与循环利用、加强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推进交通运输污染综合防治等方面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① 可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93.8%,“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到96.4%,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74%,电子面单使用基本实现全覆盖;② 与2015年相比,2020年船舶硫氧化物减排约61.4万吨、颗粒物减排约8.2万吨;③ 长江经济带400总吨及以上船舶已全部具备生活污水收集或处理装置,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6000余套污水处理设施,年处理能力超过2亿吨。
当然,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巩固攻坚成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多力量,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必不可少。毕竟,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主编的《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显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位列第三,仅次于工业和建筑业。
据悉,交通运输部正在制定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要进一步明确日程表和路线图。
此前,交通运输部已经印发了《交通运输部 科学技术部 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意见要求,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及再生利用、碳达峰碳中和、生态修复等理论方法及技术攻关。研发新型动力系统、高效清洁载运装备、新能源安全储运装备、船舶和码头油气回收和安全检测成套设备。发展生物降解包装、智能打包、循环及共享包装等新材料新技术。
“让绿色生活、绿色交通出行逐步成为一种社会的习惯、文化和时尚”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
越来越绿色的公交车,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能耗仅为大客车的50%、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汽车的11%的高铁快速贯穿大江南北,飞机油耗和碳排放越来越少,“无纸化”出行不仅带来便捷更有效助力减碳和成本削减......
绿色低碳交通,将成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有力推手。
原标题:为实现“碳中和” 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绝不会缺席
相关资料下载: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新闻
-
专业的来了!5月17日下午14点,敬请关注“环境有机污染物研究新进展线上研讨会”!还有一波好礼在等你~
- 2022-05-16 10:22:05
- 1479
-
近年来,我国蔬菜、水果在储藏、运输过程中会因运输不当,保鲜技术不过关等因素,使得果蔬腐坏率较高。
- 2022-02-10 08:46:26
- 1397
-
近年来,在利好条件带动下,各地相关冷链中心建设、制冷设备引入食品加工中的工作加快落地,不仅农业产业、食品工业展现新样貌,对于上游的机械行业也是不小的发展新机遇。
- 2022-02-10 08:44:54
- 808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