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国际新闻

中欧班列 为丝路经济带携来春天

2014-08-19 17:21:12中国物流设备网阅读量:3029 我要评论


导读:中欧铁路为沿带省市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助力,也为我国跨境物流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石。

  导读: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各省抓住机遇,开始了经济带的建设。2011年,自趟中欧班列从重庆始发以来,截至2014年8月13日,各地共开行中欧班列249列,其中2014年共开行110列。中欧铁路为沿带省市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助力,也为我国跨境物流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石。
  

中欧班列 为丝路经济带携来春天

  首届中欧班列国内协调会议在重庆召开
  
  2014年8月14日,中国铁路总公司首届中欧班列国内协调会议在重庆召开。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智奎、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副局长兼营运中心主任郭玉华,以及成都、郑州、武汉、苏州、义乌等地政府和各地中欧班列平台公司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重点研究了提升中欧班列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围绕统一品牌标志、统一运输组织、统一全程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经营团队、统一协调平台,强化机制和装备保障“六统一、两保障”的原则,颁布了《中欧班列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签署了《关于建立中欧班列国内运输协调会备忘录》。会议的主旨是:同筑平台、资源共享、创响品牌、共赢发展,会议的目的是及时解决班列开行问题,共同提高中欧班列的开行质量。
  
  中欧班列是指中国开往欧洲的快速货物班列,适合装运集装箱的货运编组列车。目前铺划了西、中、东3条通道中欧班列运行线:西部通道由我国中西部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出境,中部通道由我国华北地区经二连浩特出境,东部通道由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满洲里(绥芬河)出境。从2011年重庆开行至杜伊斯堡班列以来,截至2014年8月13日,各地共开行中欧班列249列,其中2014年共开行110列。
  
  各省市陆续开通中欧班列
  
  8月初,2014年第100列中欧班列从郑州圃田集装箱中心站开出,前往德国汉堡。中欧班列(郑州~汉堡),从郑州圃田站始发,由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等地至德国汉堡站,全程10245公里,运行时间约15天。货源主要来自河南、山东、浙江、福建等中东部省市。首列于2013年7月18日开行,截至8月1日,共开行41列,其中2014年开行28列。
  
  8月18日,中铁多式联运有限公司与华铁联达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发的中亚通道集装箱专列正式发车。18日,郑州*洛阳东站开行了一列发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集装箱专列,该专列通过新疆阿拉山口口岸站出境,过境哈萨克斯坦,终到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该专列的开行,为推进“中欧班列大通道”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苏州~华沙的中欧班列从苏州始发,由满洲里出境,途经俄罗斯、白俄罗斯至波兰华沙站,全程11200公里,运行时间约15天。货源为苏州本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液晶显示屏、硬盘、芯片等IT产品。截至8月1日,共开行16列,这是国内发往欧洲快速的联运集装箱班列,对降低输欧出口班列的运营成本,打造苏州铁路货运中心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和内蒙古也具备开行中欧班列的区位优势。根据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方向,哈尔滨*打造“中俄东部大通道”主要包括三条欧亚经贸大通道。一是经哈尔滨-绥芬河-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俄经贸大通道。二是经哈尔滨~满洲里~俄罗斯~欧洲的欧亚经贸大通道。三是经满洲里~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俄罗斯~欧洲的“中俄中”经贸大通道。
  
  哈尔滨市政府明确了以哈尔滨内陆港为基地,向西伯利亚打通对俄贸易通道,与“铁路新丝绸之路(东线)”吻合。哈尔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计划将于2014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将形成年发送240万吨、到达280万吨、接发5000吨整列双层集装箱专列能力。
  
  中欧班列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国内铁路运输网络的同时,对线路的运输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去年货运组织改革以来,货运系统的不断完善让我国与其他国家的铁路运输联系愈发紧密。由“三个通道”、“五个口岸”连接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中欧班列,在条“渝新欧”铁路开通后,逐渐作为中欧关系的助推器,携手沿途各国在方便大规模货物运输的同时,密切了双边贸易关系,对促进我国与欧洲各国经贸领域往来,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更现实方面来讲,中欧班列拉近了所涉及的国内城市与世界的距离,在推进中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人员、资源交流等方面,也有着特殊意义。未来,还会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更多贡献,也必将会造福沿途各国人民,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