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新能源汽车蓝皮书》发布

2014-08-12 16:36:04中国工业新闻网阅读量:2686 我要评论


  导读:近日,2014版《新能源汽车蓝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该书是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研究性年度报告,其对社会上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热点问题和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外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运用差距依然较大。
  
  7月31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编著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4)》(即2014版《新能源汽车蓝皮书》)在北京发布。
  
  《新能源汽车蓝皮书》是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研究性年度报告。2014版《新能源汽车蓝皮书》是继2013年出版之后,中汽中心、日产中国与东风有限三方再度合作的成果。该书汇集了行业专家力量,运用了大量详实、数据和手调研结果。中汽中心希望通过持续编写《新能源汽车蓝皮书》,搭建起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合作平台,与行业有关机构和专家就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为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14年《新能源汽车蓝皮书》沿袭了2013年《新能源汽车蓝皮书》的总体结构框架,继续以严谨与通俗并重的表达方式,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全书内容包括总报告、产业篇、政策篇、调查篇、借鉴篇和附录等六个部分。与会的*产业经济专家赵英认为,今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折年,该书论述了我国由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折的重大历史进程,对产业政策的演进与改革进行了研究,并与国外政策进行了对比,并对社会上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热点问题和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是一本有关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百科全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万里用提供了一扇“窗口”和一面“镜子”来形容《新能源汽车蓝皮书》的出版。他表示,该书的出版有助于汽车产业管理部门、研究机构、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社会公众等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动态,并可为政府部门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法规和企业制定相关战略规划提供借鉴参考。
  
  记者注意到,在新能源汽车蓝皮书的总报告中,中汽中心汽车技术情报所总工程师、汽车产业政策研究室主任兼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主编黄永和提到,尽管我国经过两个批次39个城市或区域的推广应用,但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1.76万辆,占整体汽车市场的比例约为0.08%。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已经建成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492座,各类充电桩2.3万个,但大多数城市的私人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相对迟缓,地方保护政策也有待破除。在整体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虽然国内整车电控单元自主研发生产能力提升,但“芯片”设计制造等基础产业仍显薄弱,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的竞争力综合指数与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相比,均有小幅下降。
  
  报告指出,总体来看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技术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纯电动乘用车产品技术稳步提升;二是纯电动汽车是主力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有望实现销量突破;三是国内汽车企业纷纷加快产业化步伐,跨国公司布局加快。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无论是产业支撑力、企业竞争力,还是产品竞争力都比2012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相对较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相比国外主要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的总体竞争力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以国外的新能源汽车普及情况为例,201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电动汽车销量已占到美国电动汽车销量的44%,加州的零排放汽车规定作为落实2025年150万辆零排放汽车上路行驶目标的重要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借鉴篇中,新能源汽车蓝皮书分析了日、美、欧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现状及趋势,特别分析了美国加州零排放汽车规定及其积分交易制度对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借鉴意义,并分析了加州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家庭特征、车辆使用特征和充电行为,以期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研发和政府培育市场提供参考,并提出了建立中国NEV(NewEnergyVehicle)规定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建议。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