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快递实名制?多地加入试点行列

2014-07-24 13:42:45中国物流设备网阅读量:2803 我要评论


导读:随着我国快递数量的增加,快递包裹安全也为人重视起来。近年来多地提出快递实名制政策引起业界哗声一片。

  导读:电商的兴起推动了快递物流业的迅速壮大。据统计,我国去年快递数量达到92万件,位列*第二。今年快递量将迎来一个更大的爆点。随着我国快递数量的增加,快递包裹安全也为人重视起来。近年来多地提出快递实名制政策引起业界哗声一片。
  

快递实名制

  记者从内蒙古赤峰市邮政管理局了解到,为进一步加强对物流寄递业安全管理,赤峰*配合赤峰市*等部门在全市物流寄递企业将推行“物流寄递业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对收件、寄件人信息,收件、寄件物品信息,运输车辆信息及驾驶员信息的实时采集、上传、比对,及时发现嫌疑人员、物品、车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通过物流寄递渠道进行犯罪活动。此项工作分调查摸底、安装系统、考核验收三个阶段,计划于今年12月全部安装并上线运行。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购“大军”当中,快递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然而,这个新兴的行业却存在着安全隐患,那就是危险品的邮寄。日前发生的杭州快递包裹炸弹案让经常网购的人心有余悸,同时,也纷纷提出对快递公司的质疑:在接收包裹之前为什么不验货?对此,快递公司表示很冤枉,因为很多消费者为保护隐私,都拒绝快递公司验货。为此,国内拟对快递邮件实行实名制,邮寄快件必须经验货才能邮递。
  
  实名制引发业界争论
  
  有专家认为:快递实名制弊大于利,为寄件人带来更大安全隐患
  
  有专家认为:目前,实名制给寄件人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隐患明显大于货品本身的安全隐患,且以实名制来防范危险品的投寄,根本就不对症。
  
  在安全与效率上,如果采取实名制造成的社会成本远远高于安全所造成的损失。据估算,推行实名制降低作业效率至少在10%以上,如果要求每一件都开箱验视,降低作业效率在50%左右。假如犯罪分子一定要通过快递方式寄递危险品、违禁品、毒品和爆炸品,即便是采取了实名制,他们一定会有办法。如采取非本人身份证等手段,毕竟快递员对其识别能力有限。未来,物流配送与快递日趋融合,如果只对快递推行实名制不对物流配送推行实名制,这样会让实名制大打折扣。其实,推行快递实名制要理顺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理顺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否则,可能方便了有关部门,造成了社会和快递企业的不便及效率的降低。

  

快递实名制

  专家建议国家应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安检,这样对社会和快递企业的影响小。如在所有快递企业集散(分拨)中心像航空安检一样设立一台或若干台安检机,对每一个快件进行安全检查,必要时并配备警犬。强化快递员进行对危险品、违禁品、毒品和爆炸品识别能力的培训。
  
  总结案例规律,建立查验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查验。一般在非固定场所交接的快件、自取的快件或代理寄递快件发生案件的概率较高。因此,应对这类快件进行实名制查验、并拍摄寄件人的头像、开箱验货。如交警查酒后驾驶是有针对性的、突击性的、集中在某一时段,尽量不对交通造成影响的情况下进行检测。如果对每一台车辆进行酒精测试其社会成本代价极高。
  
  在中国快递协会建立消费者诚信档案系统,凡是寄递危险品、违禁品、毒品和爆炸品消费者一旦被查出应予以记录在案,通报各快递企业,凡是这类消费者再次寄递物品全部查验。
  
  利大于弊,快递试点地区取得良好效果
  
  从绍兴县试点情况看,虽然开始时经济效益有所下降(业务员从每天收60则快件减少到40件),但试行一段时间后,当客户逐渐接受了实名制后,业务量又上去了。因为全县25家快递企业均试点实名制,客户无从选择。这一经验值得注意,即一地推行实名制必须强求一律,不能有例外。
  

快递实名制

  至于开包验货这道关键程序,虽然客户不情愿,但为了确保安全,客户必须配合快递公司履行这一义务。这是有规可依的。国家*去年8月11日发布了《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其中新规第十一条是有关验视制度的:快递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快件收寄验视制度。
  
  难就难在如何保证个人信息不泄露。尤其是一些公司职员,经常要寄办公文件给总部或合作伙伴,如果实行实名制,那么他就要用自己的身份证在快递运单上填写真实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不但涉及个人隐私,还有可能泄露公司的交易量、机密信息,后果堪虞。对此,快递公司还缺乏具体的保密管理细则。因此,如推广实名制,必须制定有关保密管理细则。从绍兴县25家快递企业一年多的试点经验看,实名制利大于弊,理应在全国推广。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