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编辑视点

叉车技术改革 未来趋势看好

2014-06-24 11:45:25中国物流设备网阅读量:2777 我要评论


导读:市场竞争推进技术发展,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工业用车也开始了自己的技术革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叉车为主的机械化搬运成为中国物料搬运的主力军。在广大的市场需求中,叉车企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迫切需要研发新型叉车产品以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

  导读:市场竞争推进技术发展,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工业用车也开始了自己的技术革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叉车为主的机械化搬运成为中国物料搬运的主力军。在广大的市场需求中,叉车企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迫切需要研发新型叉车产品以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
  

叉车技术改革 未来趋势看好

  叉车在企业的物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物料搬运设备中的主力军。广泛应用于车站、港口、机场、工厂、仓库等国民经济各部门,是机械化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的设备。自行式叉车出现于191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叉车得到发展。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制造叉车。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企业的物料搬运已经脱离了原始的人工搬运,取而代之的是以叉车为主的机械化搬运。我国叉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从建国开始到1978年,是中国叉车业的起源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是中国叉车行业规范、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到现在,这一阶段是中国叉车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叉车市场的需求量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工业车辆迎来较为强劲的发展态势,2013年国内机动工业车辆制造企业五类叉车(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累计达到了328764台,较2012年的288662台上升了13.89%。2013年我国内燃叉车的市场占有率为41.23%,同比提高了8.16%,仍列世界位。现阶段我国工业车辆竞争已经趋近白热化,由于中国市场的广阔,众多企业参与,产品同质化,竞争手段单一,压低了整个工业车辆行业利润水平。
  
  叉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促进了叉车技术的发展,现代叉车设计中正在大量地、不断地应用各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品质,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系列化是叉车发展的重要趋势
  
  国外大公司逐步实现其产品专业化、系列化。与此同时,叉车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叉车产品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研制与生产周期较长、投资大、市场容量有限、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各厂家皆以产品种类、系列的多样化去充分适应不同用户、不同工作对象和不同工作环境的需要,并不断推出新结构、新车型,以多品种、小批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
  
  自动仓储系统、大型超市的纷纷建立,刺激了对室内搬运机械需求的增长。高性能电动叉车、前移式叉车、窄巷道叉车等各类仓储叉车得到迅速发展为了尽可能地用机器作业替代人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城市狭窄施工场所以及在货栈、码头、仓库、舱位、农舍、建筑物层内和地下工程作业环境的使用要求,小型叉车及微型叉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还出现了一种铰接式叉车,它主要用于窄巷道内物料的搬运。另一方面,叉车通用性也在提高,这样可使用户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完成更多的工作。集装箱叉车也得到了发展。
  
  节能和环保化推动了动力技术的发展
  
  电动叉车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无废气排放、噪声小等突出优点,是室内物料搬运的工具,但其受蓄电池容量限制,功率小,作业时间短。目前国内外均在不断改进铅酸蓄电池技术,通过提高材料纯度等使其在复充电次数、容量和电效率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近年来,随着企业厂内物流叉车应用范围的扩大和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要求的提高,对废气净化、作业视野、车辆的振动与噪声以及易燃易爆场所的防爆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相应的技术规范亦日益完善。现代叉车车身系统采用悬浮装置,*的双悬浮系统使整车的振动、噪声都减小到低水平,符合国家优等产品标准,未来叉车将广泛采用电子燃烧喷射和共轨技术。
  
  机电液一体化产品的市场前景看好
  
  高可靠性、性能优越的产品,以及装备*电子技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市场前景看好。以仓储发展为依托,发展新品种,特别是前移式叉车和堆垛车产品。计算机技术在电动叉车上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并纳入信息化控制。无人驾驶叉车适用于有毒或特殊环境的需要,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