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编辑视点

浅析如何从本质上筑牢危化品运输安全大堤

2014-03-13 10:12:02中国物流设备网阅读量:2601 我要评论


导读:危化品是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等物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保护的物品,危化品要从生产厂到达终用户手中,自然少不了通过物流运输来完成。随着我国石油和化工等行业快速发展,危化品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我国危化品运输办证复杂、交易成本高、物流效率低、运输风险大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危化品运输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中国物流设备网导读:危化品是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等物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保护的物品,危化品要从生产厂到达终用户手中,自然少不了通过物流运输来完成。随着我国石油和化工等行业快速发展,危化品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我国危化品运输办证复杂、交易成本高、物流效率低、运输风险大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危化品运输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浅析如何从本质上筑牢危化品运输安全大堤

  运输易燃易爆化学品,是属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的一类危险化学品。运输易燃易爆化学品,应首先到公安*门办理《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准运证》,除此之外,还应该遵守以下规定:

  1.易燃易爆化学品应在*的远离城市中心区和人口稠密地区的码头、车站装卸。

  2.装卸易燃易爆化学品时,事先应严密检查,发现包装容器不牢固、破损或渗漏时,必须重装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后,方可起运。

  3.易燃易爆化学品运至码头、车站后,应该迅速处理。

  4.互相接触容易引起燃烧、爆炸的物品,不得装载在同一车厢或船舱、机舱内。易燃易爆化学品不应和其他可燃物资或铜、铁器材混合装载。受阳光照射容易发生燃烧、爆炸的物品,应该采取防止阳光照射的隔热措施。遇水燃烧的物品应该有防水措施。

  5.装运易燃易爆化学品,特别是氯酸钠等强氧化剂的车厢、船舱、机舱,应该采用容易冲洗的地板。

  6.装卸过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车厢、船舱、机舱、码头、车站,必须彻底清除物。

  7.搬运易燃易爆化学品,要轻拿轻放,严防震动、撞击、重压、倾倒和摩擦。

  8.载客的车厢、船只和飞机,不得同时装运易燃易爆化学品。乘坐上述交通工具的旅客,不得随身携带易燃易爆化学品,或者将易燃易爆化学品装在行李、包裹内托运。

  9.装运易燃易爆化学品的车、船,不要使用明火修理运输工具或用明火照明;在中途停留时,必须有人看守,并不得停留在机关、工厂、仓库附近及人口稠密的地区。

  10.载运易燃易爆化学品的运输工具,要有明确标志。承运前要到公安*门办理《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准运证》。

  但是如何从本质上筑牢危化品运输安全大堤?建议政府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完善危化品运输物联网平台。目前,国内危化品运输手续相对较多,建议依靠*的信息技术,建立大型危化品公路运输网络平台,将所有危化品供应方、购买方、运输方都在公安系统备案,逐步减少或取消危化品运输证件办理手续。将危化品运输物联网平台的客户端延伸到企业,与公安系统联网,使企业和公安系统能够实时看到本企业和辖区内危化品运输车辆的信息。

  另外,可在危化品运输车辆上加入可视化管理模块,推行危化品运输车辆3G视频监控管理系统,使危化品运输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第二,完善道路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管理事关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尤其在危化品运输过程中,天气恶劣、交通道路状况不佳、驾驶员疲劳驾驶等原因,极有可能造成危化品泄漏扩散或爆炸。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道路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利用*的应急救援技术和信息支持系统,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大限度地降低危险货物运输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同时,要在工艺流程和罐车结构上采用一些*进技术,保证车辆在发生事故时,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损失。

  第三,强化运输企业主体安全责任,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国家要进一步提高危化品运输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大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追究力度,让企业主动担负起运输安全的主体责任,实现“让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提高企业的安全意识。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