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流技术网>新闻首页>编辑视点

限购政策对汽车自主品牌销售带来*影响

2013-11-12 14:32:17中国物流设备网阅读量:3340 我要评论


  中国物流设备网导读:2014年,我国汽车市场将如何发展?大多数经销商认为2014年我国汽车市场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将在5%—10%之间。且业内多认为,环保、限购等政策的实施,将成为制约汽车销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如果实施限购政策的城市增多,将直接影响自主品牌的销量。


限购政策对汽车自主品牌销售带来*影响

  本田科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讴歌事业部副部长陈悦指出,综合环保、限购、限牌等不确定因素考虑,明年乘用车将保持12%左右的增长。

  而对于豪华品牌的增长,他的观点则更为乐观。首先,升级换代的需求非常强劲,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豪华品牌的需求会增加。其次,目前很多豪华品牌车底价已经到了二十万出头,很多大的豪华品牌渠道已经到了三线四线,甚至五线城市都有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预计明年豪华车的增量应该在15% 以上。

  但国机汽车总经理伍刚预测,2014年我国汽车市场增长可能会低于10%。他认为,明年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将直接影响到汽车消费。从行业政策的角度来分析,大气污染防 治行动计划的实施、限行政策以及增加汽车使用成本的政策,都对进口车的需求总量产生一些影响。对乘用车燃油耗值办法的实施,也会对进口车产品结构产生影 响。再加上一些新的消费税政策的提出,可能对进口车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重庆百事达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敏认为,2014年不会有太大的惊喜,预计市场增速在8%—10%之间。饶达估计,2014年整个汽车市场 增速约在11%左右,乘用车市场可以到13%。不过,与陈悦的观点类似,他同样表现出对环保、限购政策出台对汽车市场带来影响的担忧。“明年关键的是政 策问题,增加使用费用、降低车辆开动频次,这些政策什么时候出台,出台的强度有多大,现在不好说。如果不出台,估计乘用车增速大概能比今年稍微低一点,因 为总量已经很大了。”但是如果政策出台过早,将直接影响汽车市场。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 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根据城市发展规划, 应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要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

  另一方面,汽车限购政策对汽车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缓解交通压力,2010年12月23日,北京公布《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中国汽车市场连续8年的高增长被北京的限购令轻易扭转。继北京之后,2012年6月30日,广州宣布对中小型客车进行配额管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曾在7月10日的上半年汽车产销数据会议上透露,目前天津、深圳、杭州、成都、石家庄、重庆、青岛、武汉八大城市均存在实施汽车限购的可能。一旦这些城市实施限购,当地汽车销量将减少40万辆左右,下降25%左右。虽然部分城市否认了实施汽车限购政策的可能,但是已有城市表露出实施限购的意向。今年8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发布《美丽天津建设纲要》,提出为应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趋势,适时考虑采取限购、限行等办法,控制机动 车数量过快增长。10月,南京出台《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及《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 2020)》,提到南京市政府为控制机动车总量,重点控制大型载客汽车和重型货车的增长,适时制定限购调控措施。

  限购政策对自主品牌的销售带来*影响。分析认为,更多自主品牌轿车、经济型轿车在限购城市将被边缘化,更多的汽车经销商将不得不转而经销豪华车、合资品牌汽车。据预测,中国拥堵的25个城市或将在2015年前后纷纷限购。中汽协统计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限购政策实施后,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降幅近半,仅维持在10%左右,远低于全国32%的水平。以北京为例,限购之后,销售车辆的平均单价提高88%,1.6升及以下排量的轿车占有率下降17%,消费者更趋向于买合资或进口车。

  本意是要缓解交通拥堵和提高空气质量的限购政策,却让消费自由变成了碰运气,好不容易到手的车牌,也不愿意套在一辆“国产车”上。于是,因限购而导致的自主品牌销量下滑正在不断蔓延。

  此外,以自主品牌为主的汽车出口也在持续下滑,前9月中国汽车出口同比降8.8%,其中乘用车下降10.8%。目前中国汽车仍未打开欧美市场,主要买家是俄罗斯、伊朗、埃及等国,这使得中国汽车出口受地缘政治风波影响较大。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物流技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