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物流技术网>技术首页>其它知识

自主研发思维改变技术的来源

2013
01-17

09:02:43

分享:
429
来源:
      中国物流设备网整理: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不仅有很多中国企业有所行动,或准备或已经在海外实施并购以获取技术并开拓市场,就连一些老牌的跨国企业也在反向实施着降成本和再扩张的策略。如一向对供应渠道控制极其严格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近期就在谋划着尽zui大可能放弃从德国总部进口零部件而改在中国当地研发和生产;一些其他跨国车企更是在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投资,寻找进一步扩张的机会。在此背景下,国内的众多零部件企业如果仍然抱着以成本、以量取胜的心态去进行市场运营,结果可能会在核心技术领域被人家拉得越来越远。

      从汽车市场看,消费者关注的就是企业关注的问题,而问题的核心不是别的,正是以汽车零部件水平所代表的整车核心技术。

      确实,中国目前已经是zui大的汽车市场和汽车制造国,世界汽车*国家的各种品牌也几乎都在中国落地生产。但不可否认的是,就核心技术而言,我们现有的水平与*技术的差距还比较大。大众汽车中国总裁范安德就曾说过,与中国汽车制造商相比,大众汽车拥有5~10年的技术优势。

      真实的差距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产业经济研究部合作调研撰写的“中国汽车蓝皮书”显示,我国100%的发动机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100%的ESP系统、*控制器、电动后视镜,90%的温控器、ABS系统、安全气囊系统、电动车窗,80%的电动玻璃升降器,70%的空调装置和空调压缩机,均为外商独资企业控制或者为外商合资企业生产。

      因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的核心技术获取之日,也就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强国之时。”

      几乎所有自主品牌车企在强调自主车型的同时,也在夸耀着各项主要配置的化程度。如奇瑞A3,在说明其产品如何时就特意强调了意大利宾尼法利纳的车身设计、英国MIRA的底盘调校和美国TRW的ESP系统;吉利帝豪EC7也刻意强调了其美国德尔福的发动机管理系统、德国西门子的电器系统、日本富士的车身模具、德国博世的制动系统和瑞典奥托立夫的安全气囊等。消费者当然也不都是自主品牌的拥趸或同情者,懂行的与不懂行的也都要根据汽车的品质和实际情况进行购车的决策。

      有关核心技术的获取,历来就有自有和舶来之争。在大量的经验教训和事实面前,许多企业不得不把目光转向通过采购或跨国并购加以获得或获取,也就是说大多数企业选择了从国外直接获取产品或技术这一有效的渠道。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3723077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物流技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物流技术网,https://www.56js.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

QQ联系

咨询中心
客服帮您轻松解决~

联系电话

参展咨询0571-81020275会议咨询0571-8102027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