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您现在的位置:物流技术网>技术首页>行业百科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的发展(下)

2009
07-29

15:42:04

分享:
506
来源:
  3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创新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食品装备行业起步晚,缺乏与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科研手段和设施,技术资源十分分散,这导致我国食品装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一是部分重点科研院所改为企业后,其技术人员大都在为生存而奋斗;一些科研机构以销售产品为主,没有能力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削弱了行业的技术创新力量。即使有了新的研究成果,由于没有能力实现产业化,也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大力提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依靠国家项目的带动临时组成的研究开发机构,项目结束后创新机构一般自动解散,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与发达国家可比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三是在进行科研技术开发时,多以消化吸收引进为主,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投放市场的食品装备主要还是仿制、测绘或稍加改造形成的产品,产业的主体技术仍依靠国外进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加工装备产品很少。许多国外早已产业化的*,我国还处于实验室小试阶段。
  3.2学科建设存在不足
  近年来,食品和包装装备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减弱。据不*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中没有单独设置食品机械专业,社会需求的食品装备人才的培养通过相关的一些专业来完成,如机械类专业、食品工程专业、包装工程专业等。食品装备没有专门的专业设置,从事食品装备的人员来自于上述专业毕业的学生,而食品装备有其自身的材料、卫生、工艺过程控制、不同原料特殊加工、包装贮存、流通保质等要求,在学好普通机械技术的基础上,仍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成套工程、电子信息、机械、工艺融合人才的培养。而且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在食品工程中已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针对此情况更需要设备结构、过程条件控制、在线检测手段方面专业的人才。
  3.3科研投入不足
  根据国外食品包装装备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占销售额的1%时企业难以生存,占2%时可勉强维持,占5%时才有竞争力,而我国的食品包装装备企业平均水平不足1%。据统计全国研发经费只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3%~0.5%,研发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3.4%~4%,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试验条件落后。故相比国外的科研投入水平我国的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3.4产品技术水平低下
  目前我国食品装备行业内,充斥着成本低、工艺水平比较落后、易于制造的食品装备产品。近年来一直约有数以千计的企业的低水平重复产品和低档次的设备不断生产出来充斥市场,造成我国食品装备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制约食品装备产品结构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企业的技术水平、制造能力和经济条件等。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只能制造低水平的产品;制造能力不足的企业,只能制造比较粗糙的产品;经济条件差的企业,只能跟随别人的产品组织生产。由于上述情况,导致我国食品装备行业自动化程度低,市场满足能力差;单机产品多,成套设备少;主机多,辅机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生产率的产品少;初加工设备多,深加工设备少;通用机型多,特殊要求、特殊物料加工的机型少。产品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生产能力低、能耗高,平均能耗为发达国家的4-6倍。尤其是大型成套设备性能差距更大,国内比较*的机型其生产能力是国外*水平的1/2左右。
  3.5资源、能源、环境与成本压力大
  有限的资源已经严重匮乏,环境遭到破坏,石油等能源也已出现危机,导致原材料价格不断的上涨,我国的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因此,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材料消耗,加强材料的回收和再生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确保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
  3.6保障食品安全作用不够充分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力图推进食品质量安全的提升,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等等。这些举措中主要针对农产品物料的质量安全进行整治,而没有一项举措是食品制造装备的专项治理。虽然有些监督管理办法中涉及了食品制造装备的有关内容,但只是一般性要求,尚无勾画出清晰的技术规定展现在人们面前。例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提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相关辅助设备;《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中提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与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的生产设施和生产设备;而在各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细则中,只提出了食品制造装备的数量,并没有产品性能指标也没有安全卫生要求,这种监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制造装备的安全卫生问题。另外,有些食品制造装备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是导致我国食品加工不合格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3.7对食品工业的发展支撑不足
  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近几年有了较快的发展,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食品和包装机械装备作为支撑,而我国食品装备产品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品种及配套数量少,机械加工水平低、装备落后,基础件和配套件寿命短,新产品开发能力严重不足,从而使产品缺乏技术竞争力,我国较为落后的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对食品工业的发展没有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4金融危机对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发展的影响
  4.1金融危机对行业增长速度的影响
  从近5年发展速度看,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一直增幅较大,平均增长率为22.40%,2004-2008年的增长速度见图4。由图4看出,增速比较偏低的年份为2005年和2007年,增长速度分别为20.70%和19.17%。其中,2005年金融危机还没有开始,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走低与金融危机无关;2007年7月金融危机从美国爆发,但其影响尚未波及,其增长速度走低也与金融危机关系不大。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波及,所受影响的产业已经开始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却是5年来增速zui高的一年,为27.84%。这说明金融危机对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暂时影响不大,对今后的发展应拭目以待。
  4.2金融危机对产品出口的影响
  从近5年出口情况看,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出口速度走过了一个从高速增长(由2004年的1.12%增长到2005年的69.95%)到逐渐下降的发展过程,这种下降速度是跳跃式的(见图5)。其中,2006年和2008年下降速度比较大,由2005年的69.95%下降到2006年的33.97%,再由2007年的59.04%下降到2008年的34.68%。由图7看出,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出口贸易从2005年形成了高速增长后,到2008年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发展速度回落。尤其是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蔓延的时候,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出口速度却下降了41.26%。这说明,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出口速度已经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主要进口国食品消费需求下降。
  4.3金融危机对下游产业的影响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的下游产业为食品工业,食品工业是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的用户和市场,两者之间的十分密切。分析金融危机对食品工业的影响,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4.3.1金融危机对食品工业增长速度的影响
  近5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平均增长率为25.81%。增长率zui高的年份为2007年,达27.90%。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食品消费市场受到有限的收缩,内需相对下降,导致食品工业增长速度放慢,增长率由2007年的27.90%下降到2008年的23.43%(见图6)。食品工业增长速度下降,将会影响上游产业即食品和包装机械销售市场,这种影响的到来将会滞后于金融危机对食品工业的影响。
  4.3.2金融危机对食品出口的影响
  近5年来,我国食品出口平均增长率为14.38%,2004-2006年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由于金融危机引发国外食品消费需求减弱,到2007年增长率开始回落,2008年大幅下降,由2007年的19.40%降到2008年的13.80%,下降幅度为28.87%(见图7)。从出口比重来看,2008年我国食品出口额占食品工业销售额的7.28%,比重并不大。对整个行业销售收入来讲,本次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是有限的;而对于出口企业来讲,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冲击是很大的。
  4.3.3金融危机对上游产业的影响
  在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中,所需要的材质主要是不锈钢材,约占全行业比重的70%左右。因此,金融危机对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上游产业的影响,主要是对不锈钢产业的影响。不锈钢生产、价格和市场的波动,都会带来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变化。根据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统计,2008年我国不锈钢材产量为694万吨,同比下降3.6%;消费量624万吨,同比减少5.17%。2004-2008年我国不锈钢产量增长速度见图8。由图8看出,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不锈钢产量减少,消费量下降,导致我国不锈钢产量出现负增长。其中,Cr-Ni钢(300系)350.86万吨,占总量的50.53%,同比降低7.6个百分点;Cr钢(400系)186.24万吨,占总量的26.82%,同比增加了1.3个百分点;Cr-Mn钢(200系)157.22万吨,占总量的22.64%,同比增加了6.29个百分点。
  对于不锈钢进出口贸易来讲,2008年我国进口不锈钢121.25万吨,同比降低28.59%;出口105.66万吨,同比降低18.88%。进出口基本持平,其中半制品(锭坯)净进口9.22万吨,热卷板净进口9.55万吨,冷卷板(宽)净进口5.28万吨,窄板净进口7.75万吨。其他钢材,如长材、管材和管件均实现净出口。由此看出,国内外不锈钢市场都比较疲软,尤其是国内生产速度大幅下降,*下去将会带来不锈钢市场紧张,价格上涨,对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是不利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对食品工业影响较大,对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整体影响不大,对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出口影响较大,对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原材料市场影响较大,对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滞后影响不容忽视。
  5建议与思考
  5.1要转变观念
  食品与包装机械企业,一定要顾及上下游的关系与需求。制造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原料、加工、物流、销售等,食品安全要从原料种植的土壤、品种、田间施肥施药管理、采收贮藏品质保障、加工过程质量控制、流通环节环境控制等方面做好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实现溯源制。这样就给食品与包装机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注重自身的制造质量,还要不断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来提高技术档次,更要适合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物料特性、营养保值、过程质量控制及商品流通特性等要求。
  5.2要坚持自主创新
  我国食品与包装机械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高于食品工业,但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重大关键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目前的技术绝大部分仍是仿制国外的,真正自主研发的只有5%~10%,还太少。我们国家基础工业薄弱,食品与包装机械行业起步较晚,确切说是从1985年或1986年前后才真正得到发展,仅用二十几年就要赶上*国家一百年的发展那是不太现实的,借鉴学习也是不可避免的。在空白领域和重大关键技术方面一定要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然后再创新,缩短研发周期。要结合我们的工业基础、国人对食品的偏好,品种特殊性等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与成套设备。要用*制造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5.3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我国食品与包装机械企业规模小,集中度分散,没有能力投入资金开展研发工作,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要健全以大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科研机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工程成套,企业规模化生产制造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企业与的研究院所和的高校相结合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瞄准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与装置,共同开发、共担风险、联合竞争,共同受益。
  5.4提高食品和包装机械水平,参与竞争
  要提升食品和包装机械产品的竞争能力,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多品种、小批量”的行业特点,在专业化方面下功夫,形成“少品种、高精尖”的竞争格局。现在食品和包装机械经济利益的获取方式,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品种、数量等物化的有形资本,取而代之的是、*应用以及技术壁垒、技术创新、安全卫生等无形资本的作用。因此,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出路在于搞好技术标准、产品品牌、技术壁垒、技术创新、安全卫生等工作。
  5.5要提高信息化技术
  发挥在线自动监控、柔性制造、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企业内部要实现信息化管理,把原材料,库存,物流,销售、加工过程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真正链接起来。建立以市场信息为先导、原料、加工、销售与物流信息等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信息体系,实现各产业链之间信息的有效反馈和衔接,提升竞争力。
  5.6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加强食品机械学科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材的重要举措。在目前具有较好食品装备基础的高等院校,建立具备雄厚师资队伍、优良研究环境和有丰硕学术业绩的优势学科,培养食品机械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在一批基础较好的科研院所,注重科技人才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再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以滿足行业发展需求。
  5.7国家政策的支持
  2008年我国食品工业增长速度降低,出口速度下滑,表现为国内外市场对食品的需求疲软,市场拉动乏力,将会导致食品工业对食品和包装机械的需求不足。2008年在食品工业增长速度降低、出口速度下滑的情况下,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主要原因在于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滞后于食品工业。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当金融危机冲击食品工业后,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将会受到后续牵连。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扩散,党*、*应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需要标本兼治,既克服当前的困难,又为长远的发展打基础;这些政策需要内外兼顾,既要扩大内部需求,又要稳住外部需求。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3723077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物流技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物流技术网,https://www.56js.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911号

QQ联系

咨询中心
客服帮您轻松解决~

联系电话

参展咨询0571-81020275会议咨询0571-8102027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