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易小刚:永远不给自己留退路
2013-01-03 来源:
物流技术网
作者: 浏览次数:次
“三一重工的创新是被逼出来的!”在采访之初,易小刚便直言不讳地说。易小刚认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可以有几条路走:条是引进别人的技术,但三一在创业初期便是董事长梁稳根带领几位创业的大学生从零开始做起来的,不可能也没有资金引进别人的技术;再一条就是走模仿别人的道路,但是模仿也不可取,模仿就意味着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走,永远不可能把一个企业做成世界。
“在这两种情况下,三一要想把自己的产品有所突破,做到世界的水平,只能通过自己研发,去赢得市场。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的率也是高的,比你直接拿钱买技术率高的多。”易小刚说。
在三一创建初期也曾经走过弯路,初为了引进技术想和别人合资,但别人根本看不上,因为那时的三一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公司。
让易小刚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三一个产品中的一个核心零部件当时只有日本公司能够生产。但是这家公司自己也销售由该零部件构成的主机产品。“为了不使三一成为竞争对手,日本公司会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卖给你,市场一旦好起来,就控制了供应量。经历了这样的曲折,三一决心靠自己,自主创新。”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中国泵车市场,国内企业只能生产32米以下的短臂架泵车,长臂架泵车市场全部被国外品牌占领。
当时国外把臂架的长度做到了高36米。业内都认为臂架每增加一米比登天还难。整个行业都被吓坏了,认为那是外国人的,也没人敢去尝试。
面对这种局面,从来不服输、不信邪的易小刚决心研制世界水平的混凝土长臂架泵车。从1998年开始研究实验,到1999年4月,易小刚带领自己的研发团队一次性研制成功我国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7米混凝土泵车,2000年就投入批量生产。
进口一个36米的臂架要110万到130万元。而经过自主研发的同样产品,成本也就是20万至30万元。
“就是这样一个臂架就有100多万的利润啊。”易小刚认为,这种利润就是技术创新的高额回报。通过这次尝试之后,40米、42米、46米、48米长臂架泵车也相继被三一研制成功。
2007年12月,三一拥有15项核心技术的66米长臂泵车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就在国外某品牌将这一高度刷新至70米后没过几天,2008年12月,三一集团的72米长臂架泵车正式下线,并将这一新的世界纪录保持至今。
当别人问及三一的臂架究竟能够做多高时,易小刚甚至放言,“三一终能把臂架做多长,我自己不知道。但有一句话我是敢说的,从此以后这个世界吉尼斯纪录将永远属于我们三一。”